当前位置:桂平信息网  -  本地文章  -  桂平新闻

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

2019/3/24 13:09:50

浏览量:2598

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对于引导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,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
一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建设特色校园相辅相成

我校根据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的研究》的目的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适时向中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,使其感知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,培养他们理解、尊重各民族的态度。中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。受当今文化教育新理念的影响,我校不断拓展思路,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资源,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,促进中学生德育、智力的发展,培养有中国心的合格公民。

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课程相辅相成。本课题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的研究》的目的是加强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发展,感悟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。我校不放过任何教育契机,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特点,将适合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育教学中,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如在主题班会中,我们结合民族传统文化,开展讲中华经典故事的活动,增强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,加深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。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,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。如语文课本中《富贵不能淫》,以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提醒中学生坚持正义的道理,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。在英语课,教到单词“paper”,顺便向学生讲述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,纸的艺术形式以中国传统的剪纸为主,还有民间有趣的戏曲艺术纸影戏等等。通过这样的渗透,不仅能够洋为中用,而且还能激发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,在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艺术的多样化与精美。

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区活动有机结合,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。我校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,利用社区活动的实践性,在三月学雷锋月,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去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之后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让同学们说说帮助别人的感受,或以写文章的形式阐述对助人为乐的看法,不但把传统文化课程化,而且有利于培养尊老爱幼、热爱学习的品德,增强中学生的人格魅力,有利于培养有责任心、有敬业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,也有利于我校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。校园文化建设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。我校重视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,积极利用教学楼外墙、走廊壁画、教室宣传区域、校园宣传橱窗……多个视觉角度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优美,让校园洋溢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。

二、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,形成良好的家风
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。家庭教育是父母的一种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。我们在做好衣食父母的同时,还要想方设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。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指引作用。这种作用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,足以树立良好的父母形象,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,形成良好家风。好家风世世代代传承,世世代代有着幸福年!

中国孔子研究院杨院长《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》里所讲的: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‘八德’,孝悌、忠信、礼义、廉耻,要通过学习渗透到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。”父母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,让孩子从小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。孩子阅读《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》通俗理论读物,轻松的阅读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,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,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。在孩子成长中的青春期,利用《弟子规》有效地解决孩子叛逆、好动、沉溺网络、不愿与人交往等问题,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礼仪的好处,利人利己,从而将提高孩子的人格魅力。

相反,一个“三观”不正的家庭把坏的教养遗传给孩子,这种负能量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,足以摧毁一个家庭。

总之,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是每个公民的愿望。每一家风良好的“小家”,筑成和谐社会的大家。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,说的是“小家”,着眼的是“大家”。

三、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

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,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。对一个国家,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和凝聚,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;传统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,是中国增长的潜在动力。

总之,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时,无论学校、家庭还是社会,必须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时时刻刻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做精神食粮教育培养学生,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!
  • Q Q:63O629O7
  • 微信:请扫二维码
微信公众号
微信小程序
Copyright © 2024 “桂平信息网”版权所有    
本站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,请注意识别虚假,交易风险自负!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,举报信息联系客服